分类目录归档:韩非子

关于老马识途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很多人学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是从别人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的。一个人的时间、经历有限,不可能所有东西都要去直接实践以获得知识,很多时候,还是要学习别人,从别人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管仲和隰朋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是迷路了需要让老马认路,找不见水源了需要通过蚂蚁寻找水源,可见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向别人学习。

【典故】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凭管仲的智慧和隰朋的聪明,碰到他们不知道的,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蠢之心去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失误了吗?

 

关于子圉推荐孔子的思考

相传晋平公在位时,平公让祁黄羊推举一位南阳县令,祁黄羊却推举了仇人解狐。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一位军中尉,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结果解狐和祁午工作都干得不错,祁黄羊也由此成了千古以来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典范。

举贤荐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即关系到以后推荐对象能不能做好工作,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像祁黄羊那样完全出于公心,需要有很高的觉悟,更多地情况下,还是多多少少考虑自身利益的。《韩非子·说林上》中讲到了子圉推荐孔子的故事,最终因为孔子太优秀了,怕推荐后遮住了自己的光芒,而放弃推荐。

【原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翻译】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进来,询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之后,再看你就像渺小的跳蚤虱子一样了。我现在就把他引见给君主。”子圉怕孔子被君主看重,因而告诉太宰说:“君主见过孔子后,也会把你看作如同跳蚤虱子一般了。”于是太宰不再向宋君引见孔子。

关于甘茂和孟卯谈论选择官职的思考

《韩非子·说林上》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甘茂选择官职的事情,选择自己擅长熟悉的工作,还是选择其他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韩非子的理论,一个职位只能由一个人担任,一个人也不能兼任其他职务,这样才能保证刑名相符,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不会有扯皮推诿。韩非子是站在君主的角度看问题的,与下面的人立场不一样,如果从大臣的角度看问题,就得反着看。对于大臣来说,兼职能管得多,知道得多,权利也大。

【原文】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仆,王犹使之于公也。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翻译】秦武王叫甘茂在仆官与行事官中选择一种自己想要做的官职。孟卯说:“您不如做仆官。您的特长是做随从。您即使做了 ,君主仍会把使臣的事务交给您。您佩带着仆官的印信,又做着行事官的事情,这是身兼二职啊!”

秦武王叫甘茂在仆官与行事官中选择一种自己想要做的官职,仆官就是君主身边的侍从,没有实权,但是离君主近,容易得到恩宠;行事官掌管具体事务,有实权,但是离君主远,可以说两个职务各有优缺点。

甘茂擅长的是做使臣(行事官),如果选择行事官是跟甘茂专业对口的,但是孟卯劝说他选择仆官,因为君主知道甘茂擅长做使臣,即使担任仆官的职务,以后需要出使了,还是让他去。这样甘茂就同时拥有了两个官职,掌握更大的权利,即离君主近,又有掌握实权的差事。

韩非子·三守第十六读书笔记

三守这篇文章很特别,它讲了三点君主要防备的地方“三守”,又讲了三种大臣篡权的方式“三劫”,目的在于提醒君主防备”三守”,禁止”三劫”,就能有效地统治天下了。但是文章同时从正反两个角度讲述问题,立场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好比一篇文章给警察讲抓小偷的技巧,紧接着又讲小偷偷东西的技巧,本意是提醒警察更好的抓小偷,但是小偷看到了结果可就不一样了,可以说这篇文章有点亦正亦邪。

一、三守
三守即君主应该防备的三个地方,往大点说三点防备完善了,就能使国家安定,自身荣耀,往小得方面说,普通的管理者也可以借鉴,能把公司管理好。

(一)泄露大臣的意见给身边的红人
臣子中有议论掌权人的失误、处理政事的过错、提拨臣子的情况,君主不藏在心里,而泄露给身边红人,这样以后臣子再有意见,不能不先屈从迎合君主身边的红人。日常管理中也是这样,下面的人多提意见对发现问题很有帮助,但这些意见中肯定少不了对某些领导的批评。即使这些意见是对的,如果让某些领导知道了是谁提了,多多少少对提意见的人不利,因为让一个人自己承认错误很难,普通人如此,领导也一样。这时一把手必须对这些内容守口如瓶,一旦把看法泄露给该领导,那么以后谁也不敢再给一把手提意见了。

(二)依据别人的意见进行赏罚
所谓依据别人的意见进行赏罚,就是本来需要自己做主进行赏罚的事情,偏偏要听别人的意见。别人夸奖的时候,就奖励;别人诋毁的时候,就处罚,这样君主就变得没有权威,而权利就集中在君主的侍从身上了。 继续阅读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读书笔记

和氏璧是一块非常美的玉,《完璧归赵》中的璧就是指和氏璧,相传秦国为了这块美玉,愿意拿十五座城池跟赵国换,结果秦王看到和氏璧之后想爽约,没有拿城池来换的意思 ,于是蔺相如跟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不辱使命,成功取回和氏璧,归还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也是一篇有关和氏璧的文章,文中详细描述了和氏璧的发现过程,表现出了卞和的执着与悲哀,君主的昏聩,和氏璧的价值连城。韩非子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但是法家人士都是有献身精神的,即使遭遇像卞和一样,还是愿意把跟和氏璧一样价值连城的法术理论献给君主。下面就是和氏璧的故事: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和氏悲伤的是君主把玉石当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同样的道理,对于君主来说,法家理论能够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君主权力,但是会得罪当涂之士,因此法家人士的处境比卞和还危险。卞和献和氏璧,仅仅是因为君主认为被欺骗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损害,结果遭遇酷刑,可见会得罪人的法家人士处境有多危险。韩非子借和氏璧故事,想表达的是法家人士并不怕危险,怕的是进献跟和氏璧一样珍贵的富国强兵理论,到头来被人认为是骗子,得不到认可。

韩非子·八奸第九读书笔记

《八奸》讲的是大臣们得以实现奸谋的八种途径,以及应对的方式,所有这八种手段,是臣子实现奸谋的途径,是君主受到蒙蔽挟制以至失掉权势的原因,是不可不明察的,文章分析得非常透彻,可以说不光对君主,对任何一位管理者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韩非子的理论只为君主一人谋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得不严加防范权臣和近侍,防止他们违法乱纪,因此道理非常正确,但是真正让君主摒弃私情 ,还是很有难度的。

【方式一:同床】
【含义】尊贵夫人,谄媚便巧,姿色美丽,正是君主所迷恋的,趁着君主在安居快乐、酒醉饭饱的机会,来央求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让君主一定听从的手段。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财宝贿赂她们,叫她们蛊惑君主,这就叫“同床”。
【对策】明君对于宫内的夫人美女,欣赏她们的美色而不理睬她们的禀告,不准因私请求。

【方式二:在旁】
【含义】倡优侏儒,亲信侍从。这些人,君主没下令就应承,没支使就应承,事先领会君主的意图,察颜观色来预先摸到君主的心意。这些人都是一致行动、一个腔调,统一口径和行动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珍宝贿赂他们,在外帮他们干不法之事,叫他们影响君主,这就叫“在旁”。
【对策】对于左右近侍,使用他们,一定要严察他们的言论,不准夸大其辞。

【方式三:父兄】
【含义】即,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爱护的人;大臣廷吏,是君主咨议谋划的人。这些人都竭尽全力参与议政,是君主必然听取的。做臣子的用音乐倩女来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又用花言巧语来笼络大臣廷吏,处在关键时刻进言,事成之后就进爵加禄,这样来耸恿他们,使他们干扰君主,这就叫“父兄”
【对策】对于父兄和大臣,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一定要使他们用受罚担保后果,不许妄荐。

【方式四:养殃】
【含义】即,君主喜欢修饰宫室台池,喜欢打扮倩女狗马来赏心悦目,这是君主的灾殃。做臣子的用尽民力来修饰宫室台池,加重赋敛来打扮倩女狗马,这样来娱乐君主而扰乱他的心事,顺从他的欲望,而在其中夹杂私利,这就叫“养殃”。
【对策】对于观赏玩乐的东西,一定要在法令上有依据,不准群臣擅自进献或裁减,不让群臣猜度到君主的心意。
继续阅读

韩非子·扬权第八读书笔记

《扬权》主要讲的是高扬君权,文章着重讨论了君权至上的道理,进一步阐述了君主“执一以静”、“形名参同”、“自执度量”的御臣之术。韩非依据老子“道不同于万物”的思想提出了“君不同于群臣”的观念,指出君臣之间有着天然的等级差别,“明君贵独道之容”,强调君主建立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
1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指出在治理时,不能显露君主的喜好,而是保持本色,无为而治。作为君主应该牢牢抓住权柄,即杀伐和庆赏,让本四面八方的能人来效力,对于刑名相符的人进行奖励,对于言行不一的人进行处罚,这就是自然规律。
2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鸡会打鸣、狗会看门、猫会抓老鼠,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所擅长的方面,因此要根据大臣的才能安排岗位。对于君主来说应该知人善任,将不同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自己则保持清静无为,暗中观察,不显山、不露水,才能让大臣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建功立业。
3 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
韩非子讲的考察方法,就是刑名相符、言行一致,比较务实,不能光听别人说好听的,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实现。做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让大臣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安排他们去做,依据言论和实际的成果来确定奖励和惩罚,这样真假马上就能分辨出来,大臣们也不敢不真诚。
继续阅读

韩非子·二柄第七读书笔记

今天拜读了韩非子先生的《二柄》一文,讲的是君主应该牢牢抓住的两个权柄以及如何使用这两大权柄的问题。君主之所以高高在上,大臣们畏惧,不是因为他贤能,而是因为他手中握有权力,这两大权力分别是刑罚恩德,有了这两大权力,就能牢牢控制住大臣。
1 为什么要抓住这两个权柄
一只狗见到老虎会害怕,因为老虎有锋利的爪牙,如果把锋利的爪牙给狗,那么狗就能把老虎降住了,所以君主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权柄。同样的道理,君主如果将权柄交给大臣,那么大臣就能进行奖罚,君主就要被控制了。
2 能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个权柄
当然不能,田常经常给百姓施以恩惠,也就是恩德,渐渐地掌握了权力,出现了田氏代齐;子罕请求承担恶名,掌握了刑罚,渐渐地宋恒侯就失去了权力。可见失去一个权柄,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更别说失去两个权柄呢。
3 如何使用权柄
使用权柄,禁止奸邪,无非就是去看职事和功效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进行奖励,否则就进行处罚。这里的一致指的是完全一致,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做的比说的好得多,也要受处罚,这个很难理解,也可能韩非子认为君主利益第一,如果有人越权做好事受到奖励,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越权,出现危险,所以要职事相符。下面是书中所举的韩昭侯的例子:
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怕他着凉,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醒后很高兴,问近待说:“盖衣服的是谁?”近待回答说是掌帽官。韩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一个是因为失职,一个是因为是越权。

韩非子·有度第六读书笔记

有度,讲的是使用法度选拨人才,治理国家。习主席讲话时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就是选自这篇文章,意思是国家没有永远的强大,也不会永远弱小,执法者强国家就会强大,执法者弱国家就会弱小。文章中提到齐恒公、燕昭襄王、魏安厘王在位时,国家都很强大,但是死后,国家就衰弱了,原因在于这些君主比较强势,他们在位时能控制得了大臣,死后大臣们就开始做违法乱纪的事儿,所以国家就衰弱了。

如何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富兵强呢?韩非子给出的答案:实行公法而不追求私利。具体地说就是:用法度选拨人才,而不是自己推举;用法度衡量功绩,而不是自己衡量。
使用法度选拨人才、考察业绩,是因为君主亲自考察官吏,时间、精力都不够,使用眼睛看,大臣就会粉饰;使用耳朵听,大臣就会掩饰;用头脑思考,大臣就会用花言巧语迷惑,所以用这三种方式选拨人才都不靠谱,唯有使用法度,拿业绩说话,才能客观公正。
最后韩非子指出,使用法令治国,无非就是制定法令,然后推行下去罢了。一个普通的木匠使用默线,就能将曲木砍直,如果使用经验来砍木头,那么再有经验、技术的人木匠也可能犯错,所以不如老老实实使用法度治理国家,不偏不袒。

韩非子·主道第五读书笔记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可见韩非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关系多么密切,主道讲的是如何使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驾驶群臣、治理国家。
君主为什么要在上面虚无清静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君主暴露出了欲望和意图,下面的人就会伪装,以便迎合君主,马丽、沈腾的小品《投其所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新来的局长喜欢打乒乓球,于是大家都抓紧练习,甚至“分清主次”把本职工作放一边,转而练习领导喜欢的乒乓球,马科长讲她是如何当上科长的故事,更是入目三分:这个喜欢钓鱼,我就潜到水里往他鱼钩上一条一条挂鱼;这个喜欢打麻将,我就把把拆听给他点炮儿;这个喜欢文玩,我就把我太爷爷的舍利拿来给他穿串儿!这个喜欢我……。 继续阅读